曼佐尼故居博物馆修复记

You are here

乘着2015年米兰世博会的春风,曼佐尼故居博物馆在首次开放50年后,以崭新的面目再次出现在参观者的面前。本次修复工作由德·卢基设计室负责,并得到了圣保罗银行和国立曼佐尼研究中心的共同支持;在施工时间紧张的情况下,有条不紊地于2015年秋天前得以完成。
本次修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,这首先要归功于参与修复项目的15名专业工作人员(其中9名女性和6名男性),这些平均年龄只有30岁的年轻工作者们,专门受聘对曼佐尼故居进行专业性修复;本次修复工作涵盖了5800平方米的内部空间(其中包括1600平方米的家居装饰部分)、超过300平方米的花格平顶式木质天花板、250平方米具有历史价值的地板砖面以及1400平方米的外墙部分,工程总耗时12000小时。
在修复工作动工前,我们曾针对曼佐尼故居的状况进行研究评估,其中包括:

  • 相关历史文献研究,目的在于了解和认识曼佐尼故居的原貌及其随后发生的改变。
  • 时代分层策略性研究,目的在于了解不同的历史时代对曼佐尼故居内外色彩造成的改变。
  • 实验室分析研究,目的在于探明曼佐尼故居外饰的成分特征以及损坏情况。

© architetto Michele De Lucchi S.r.l.

本次修复工作遵循“修旧如旧”的文物修复原理,并根据修复材料和修复部位的不同特质和情况,使用集中或分散的方式与方法,对包括旧居外墙和内饰部分进行保护性修复。
本次文物修复的指导思想是“修旧如旧”,即对文物进行保护性修复;这一广为文物修复学界接受的理论包含以下几大特征:

  • 尽量减少介入性修复:即仅在必要的情况下才进行修复,防止文物的进一步损坏。
  • 修复材料和文物本身的技术相容性。
  • 当确认修复工作中出现错误时,可在不损坏文物的基础上进行重新修复(即可逆性原则)。
  • 保护性修复部分与文物原有部分清晰可辨。

在 修复过程中,对文物修复工作者而言最大的挑战,莫过于曼佐尼故居面向贝尔乔索广场和莫洛内大街的外墙面,特别是位于外墙面上,由安德烈·邦尼于1864年 创作的一组陶质装饰,对修复工作者提出了不少挑战。在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和实验室分析后,修复人员通过表面清洗、内外层加固以及翻模重制等方式,对这一组 外墙装饰进行了保护性修复;此外,针对灰泥层脱落的问题,修复人员通过表面清洗、深层粘合固定、外层加固和无机染料上色等方式,在保证外层色彩与原色调趋 于一致的前提下,进行保护性修复。
而对于旧居的室内修复,修复人员采用了包括干湿壁画、拉毛粉饰等修复方法与手段,对旧居内的灰泥材料内饰和花格 平顶式木质内饰,进行针对性修复。此外,为了保证修复质量,在修复过程中,人们还对损坏较严重的部位,进行了预先加固;此外,许多影响修复质量的墙面沉积 物,也在修复人员的细心工作下得以清除;与此同时,修复人员还运用了干洗法和敷布法,对内饰颜料涂画部分进行清洗。最后,修复人员针对有脱落风险的墙面和 画作部位进行了深层加固,还对已破损的部位展开了油灰粉饰和漏洞补全等工作。